仪陇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65所(含建制民办学校、幼儿园53所),在校学生12.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学生16095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9924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把“义务教育有保障”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三升级”目标(贫困家庭孩子“不失学”向“学得好”升级、“有学上”向“上好学”升级、“能升学”向“有发展”升级),着力改善教育环境,不断扩大优质资源,纵深推进教育扶贫工程。
健全制度,严格督查,压实压紧工作责任
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制定专项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办法,组建专职扶贫队伍,落实机关股室、片区教育督导组、学校具体职责分工,层层签订《教育脱贫攻坚军令状》,把任务逐项逐条落实到责任主体,形成了上下一体、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构建长效机制。制定《仪陇县教育扶贫巩固提升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从薄弱环节入手,逐步完善帮扶、救助体系,着力长远、持续用力,确保脱贫摘帽后“三个不变”(人员不散、政策不变、问责力度不减)。
三是严格督查问效。县教科体局建立“双承包”(局领导包片、责任督学包校)、“双督导”(教育局专项督导、片区督导组过程督导)责任制,持续开展“对象精准识别”“特殊群体帮扶”“重点对象资助”“重点项目实施”“扶贫领域作风整治”等专项督导督查,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近年来,我们对控辍保学工作低效的7所学校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对2名校长进行行政处分。
瞄准重点,强化举措,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一是建立“12345”控辍保学机制。用好控辍保学电子平台,自主开发数据填报、扶贫系统与学籍系统数据比对程序,逐月生成三类四级台账统计表(三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入学情况台账、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台账、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台账;四级:县、乡、村、校),实时追踪学生就读状态;明确“双线”联控联保(“乡镇—村社—家庭”和“县级教育部门—片区教育督导组—学校”),做到“三个避免”(避免因贫失学、辍学,避免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避免因上学远、上学难而辍学),抓住“四大重点”(重点时段:3月和9月,重点地区:边远、贫困和流动人口集中区,重点学段:初中,重点群体:贫困家庭等特殊群体),压实“五长”责任(局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96775人(其中建档立卡11389人),均正在接受或已完成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达标率 100%。
二是坚持“三个精准”助学机制。全面摸排、核实全县建档立卡学生和临界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做到资助对象“精准”;算好两本账——即家庭收入账、就学支出账,确定资助项目、救助标准,确保额度适中,避免“大水漫灌”,实现资助额度“精准”;督促家长将资助金主要用于解决就学相关困难,防止将资助金挪作他用,达到资金用途“精准”。脱贫攻坚以来,全县普惠性项目年均资助各类贫困学生8.9万人次,年均累计资金达1.06亿元,做到了精准资助,不漏一人,不错一项。
三是落实“三类群体”帮教举措。对建档立卡学生、残疾学生、学困生“三类群体”,完善以“关爱活动室”为主阵地、以“123”结对帮扶为主抓手(即每名特殊群体学生至少与1名教师结对,每月开展至少2次学习和心理辅导,坚持每学期家访至少3次)、以志愿服务为主形式的帮教体系,做到帮扶对象“一生一档”、帮扶措施“一人一案”。
优化布局,扩大供给,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科学优化教育布局。按照“高(职)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相对集中、学前教育配套建设”总体思路,适应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趋势,大力气推进校点调整,高水平配置教育资源,迁建学校5所、撤并4所、改(扩)建学校7所,有效激活教育发展活力。
二是积极扩大教育供给。实施县城教育扩容工程,四年投入35亿元,新建县城学校15所,新增学位31000个;投入4.86亿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危房改造和“全面改薄”项目,重点补齐乡镇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短板,提升办学质量,有效解决了“城镇挤、乡村弱”问题;每年投入500万元,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全力提升队伍素质,有效夯实了教育脱贫的人才根基。
三是主动承担扶贫使命。在全力做好教育自身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全县教职工主动承担县域脱贫攻坚任务,深入开展“万人帮万户”活动,选派第一书记72名,帮扶责任人4700余名,结对帮扶贫困户近10000户,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局获2018年度南充市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