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本着“开门办教育、开放办教育”的理念,把对家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和持久性影响的高度重视,转化为主动作为更新家长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家长履行教育义务的实际行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画出了家校协力共育的最大同心圆。
主管部门强力推动,家校共育的重要共识得以形成
一是破冰全面成功。2017年以来,阆中市教科体局花了一年半时间,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市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面的学生家长会,2000多名家长在主会场参加会议,8万余名不同学段学生的家长通过在线直播收看了会议实况,吸引了超过百万的在线关注,在全市上下产生了震动效应。会议既有身边成功家教案例的分享,也有家庭教育专家关于家教误区的剖析和正确家教知识方法的普及。特别是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伟同志直接对话全市家长,阐述家校共育的重大意义,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大诚意,描绘家校共育的美好蓝图,唤醒了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打通了家校合作共育的传统观念壁垒,消除了家长对学校和教育的误解,将家庭和学校这两大最重要的教育力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二是跟进及时有力。在成功召开各学段学生家长会的基础上,市教科体局又打出“科学家教组合拳”。2019年9月秋季开学之际,推出了致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及0至3周岁幼儿家长的五封公开信。从帮助家长认知不同年龄段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到引导家长如何从根本上了解自己的孩子,从如何帮助孩子学业进步,到如何引导孩子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从如何同孩子平等心灵沟通,到如何陪伴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深入浅出,明白易懂,殷殷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系列公开信的浏览、转载量高达数十万次,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精神文明报?品格周刊》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三是活动长效开展。从2019年起,市教科体局在全市学生及家长中持续开展“一封家书”活动,号召全市学生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家书,并鼓励家长回信,引导广大学生和家长通过写家书这种宁静而又郑重的方式,诉说心里、完成对话、纯正家风,在强化亲情沟通、融洽亲子关系的同时实现相互教育,促进共同成长。对于评选出来的优秀家书,不仅隆重表彰、现场分享,还邀请全国权威家教专家进行专业点评,并举办专题讲座。
家庭学校良好互动,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
一是发挥家委会作用。在全体学生家长会逐级推荐的基础上,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校级家委会和年级家委会,实行任期管理。家委会成员均由能广泛代表民意、对教育有正确认知、富有正能量、能正确运用话语权的家长担任。他们不仅参与学校和年级相关事务的决策、告知、执行、管理,当好“自己人”,还经常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和年级管理团队,当好“监督者”。
二是成立志愿者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动员和吸纳各条战线有教育情怀、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组建成家长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研学旅行辅导、实践性课程拓展、校内外大型活动协助、优秀家庭教育实践分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少家长的孩子都入小学、上初中了,他们依然乐意在孩子当初就读的幼儿园、小学担任家长志愿者,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设立家长开放日。学校在办好家长学校的基础上,比较密集地设立了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更多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食堂、走进宿舍,感受孩子的学习、生活、活动与成长的状态,体验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辛勤付出,同校长、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并诚恳提出建设性意见。学校也同时启迪家长对自己履行家庭教育义务的情况进行反思,对家庭存在特殊困难的家长进行开导并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科研课题陆续启动,家校共育的较高质量得以保证
为不断拓展家校共育途径、丰富家校共育内涵、提升家校共育专业化水平,在全市城乡学校启动了首批家校共育课题研究。在市教科所、市关工委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14个家校共育课题已完成开题,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这些课题包括:家校共育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实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实践研究,基于小学亲子教育的家校共育实践研究,3-6岁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实践,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与策略研究,家园共育促进民间体育游戏有效开展的研究,家校共育水平与家长文化素养的相关性,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弟家校共育研究,农村小学留守学生隔代教养的实践研究,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中小学班队会家校共育的设计研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与家校共育研究,家校联动实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范围既覆盖了孩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也覆盖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既明确了家校共育的路径与方向,也兼顾了家长综合素养短板的弥补,必将产生一大批针对性、实效性兼具的研究成果,促进我市家校共育工作整体迈入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有水平、更高质量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