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奶奶在门楣上插艾草原来不是‘驱鬼辟邪’,而是用来防病、驱蚊……”阆中市思源实验学校四年级二班学生韩嘉玲同学,在翻阅了该校校本教材《中医药与传统民俗》后恍然大悟。 有韩嘉玲同学这种关于中医药知识的学习体验的,在学校里还有很多,这得益于该校去年秋季以来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的中医药科普教育。特别是今年春季开学复课后,随着中医科普馆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的中医药科普教育进入了科学、有序、系统推进的快车道:阵地建设更加完善,教育氛围日趋浓厚,活动开展系统全面,教材编写进展顺利。传统中医药知识,正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进入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首先要有活动阵地作为支撑。该校的中医药阵地建设主要围绕“一廊、一区、一园、一景、一馆”展开。中草药种植长廊、景观植物中间种中草药的种植区、利用现有闲置土地改造的趣味种植“百草园”、各班利用盆栽中草药植物进行的教室与公寓楼布景,已在去年底全部完成。前不久,集中医药文化的展示、科普、学习、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科普馆建成并正式开馆。至此,该校中医药科普教育阵地建设基本到位,为教育活动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中医药科普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它需要中医药专业团队的支持。为此,学校聘请了阆中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李红兵等组成专家顾问团队,全程参与了活动开展的指导。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学校出台了《阆中市思源实验学校中医药科普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阵地建设得以顺利实施;制定了《阆中市思源实验学校中医药进课堂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建设得以有效推进;和脱贫攻坚对口帮扶的龙泉镇远景村药农们紧密合作,开展了参与活动教师的业务培训;制作了专题片《薪传中医文化,植根民族基因》,计划每天学生午餐后在学校LED显示屏上定时播放;利用学生休息区,围绕中医名医、中医名著、中医医术、中医医理等主题,分楼层建成了中医药文化体验区。如今,学校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各类主要制度职责基本建立,浓郁的活动氛围已经形成。
制定课程标准、编撰校本教材是确保科普教育长效开展的关键环节。学校制定了《阆中市思源实验学校中医药校本教材课程标准》,标准明确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实施建议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为编写中医药校本教材提供了遵循。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身边的中草药》《药食同源》两种小学生通用教材的开发编写,针对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编写了《小故事,大智慧》《中医药与传统民俗》《国医启蒙》三种教材,所有教材已经进入了送审完善阶段。教材定稿后,根据课程计划安排,每班每周将利用教材开展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以每三周为一个时间段,围绕同一主题开展探究。
只有实现中医药科普教育和各学科教育教学的融合,才能确保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本学期开学以来,学校推动中医药科普与语文、艺术、科学等课程的相互融合,构建起了学生能听懂、有特色、重体验的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中医药人物故事讲传、辨药识药、采药种植、自我保健、科学探究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序开展,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在语文课上,师生共同开展中医药谚语俗语收集,进行中医药故事汇编讲演;科学课上,科学教师把中草药种植、科技实践活动引进课堂;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绘草药、辨草药活动;音乐课上,老师用中草药儿歌帮助学生认识中草药的功效、特征;体育课上,老师把五禽戏、八段锦、眼保健操穴位按摩等植入课堂教学;综合实践课上,师生将中医药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开展“中医药与饮食文化”“传统习俗中的中医药”等专题探究……学科渗透使中医药课程的实施变得更为立体和丰满。与此同时,中草药种植体验、"阳光锻炼一小时"中华养生操排练等特色文化活动按时开展,做到了科普教育的常态化、系统化、实效化。
“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进课程,彰显了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吹响了健康知识的普及号角。下一步,学校将围绕中医药科普教育特色建设,陆续推出《中医启蒙三字经》吟诵、中草药歌曲合唱比赛、中医药手抄报和中草药绘本展示、中医药论文和调查报告撰写、中医药研学旅行、中医药知识竞赛、中草药香囊制作、中草药养生茶配置、中草药养生粥烹饪等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不断提升育人实效。”关于接下来的中医药科普教育特色活动开展,校长赵万志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