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痕重觅,文脉永续。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链条,习主席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纵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可、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秉承“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初衷,2020年8月12日西南石油大学“青春共谋建家乡,全民助力奔小康”三下乡实践队队员张志喜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可邑小镇调研少数民族文化,并深入了解彝族支系阿细人的代表民族歌舞——阿细跳月。
“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观小镇风情,走进阿细跳月的故事。
阿细跳月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阿细人聚集区,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2008年,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红河州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又因其群众参与性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强烈的感召力,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如今,阿细跳月已走入百姓家中,发展成一门既可以登台演出的民族舞蹈,也能在街头巷尾广为传跳的广场性民间舞蹈。
漫步在走廊间,土黄色的墙壁上,一幅幅逼真动人的壁画,描绘着彝族阿细部落的图腾及他们生活耕作的场景。城市的匆忙,仿佛在这一瞬间按下了暂停键,或许这就是阿细文明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朴素干净,回味悠长。
时不时歇歇脚,坐在石桥边上与老人们畅谈,或许这才是走进可邑小镇最好的方式。
一番酣畅的攀谈,实践队员了解到:在先前,勤劳的得彝族人民在“火地”里面耕种时脚被烫疼了跳起来,不自觉的“啧啧”喊了两声,于是灵光一现,由此便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后来乐器的演变,加入了大三弦,又因为人们时常在月下跳舞,故久而久之,彝族人民便称之为“阿细跳月”。
“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村头的阿伯听到有人在谈阿细跳月便这样吆喝着。
红墙碧瓦,青石小路,一池碧水,给小镇添了几许灵气,宛转悠扬的歌声相伴,仿佛脱离了城池,只感岁月静好。
图为实践队员感受小镇风情。张志喜 供
“他”与阿细跳月的不解情缘
看青山,赏村色,一扇窗便是一幅景色,一块石碑便是一段记忆。厚实云层之下的小镇仿佛与世隔绝有世外桃源之意。沾满青苔的石阶,印迹着小村的故事,像是记录着小镇来来往的人们和他美丽的历史。
人在途中,心随景动。小镇的历史似在脑海中跳跃,每一片生机都承载了一段历史,漫步在层层叠叠的土掌房间,幻想成历史的主角,印在脑海中,将来,将这段故事带给更多的人。
村民质朴地说:“龙文生可是小镇的大名人,你们这次来不和他多学习学习那多可惜!”
激动、期盼、喜悦把我们带到了可邑小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一进去便有一位精神的老爷爷招呼要带领参观,水彩浓墨下的阿细文化孕育着的是彝族人民的纯真与勤劳,承载的是阿细文化的神秘与炽烈。
“他”与实践队的故事也因此机缘巧合,拉开帷幕。
龙文生老人虽已到耄耋之年,他与阿细跳月的故事却记忆犹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弥勒县的第一任县长带领龙文生等十男十女到北京演出阿细跳月,他当时才有13岁。他深刻的记得毛主席见过他们的表演。他当时所用的用竹子简单制作而成的笛子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当他把笛子拿出来展示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因为那是在毛主席面前表演过阿细跳月的笛子。他说到,有人想把他的笛子买下用于展览,但龙文生拒绝了,他说,可以供博物馆免费展览,但是他希望笛子的主人还是他,因为这上面有太多他与阿细跳月的故事。
龙爷爷还耐心指导实践队员用笛子吹出曲调,在大概掌握窍门之后,他便拿出了三弦琴,让队员弹奏感受。
自然,龙文生老人只是阿细人的一个缩影,虽无法向老手艺人们一一学习,但他们的精神与故事早已铭记于队员心中,并立志要带给更多的人。
图为老人传艺。张志喜 供
“阿细风情,留住乡愁”
走进可邑彝族博物馆,感悟彝族人的文化,历史,手工,耕种和目前现在的生活方式。
我们了解到,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云南弥勒一带,在石林、泸西等地也有分布。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阿细人从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如“阿细跳月”舞蹈、“阿细祭火”仪式、“阿细先基”创世史诗等。阿细人的故事难以说完,走进可邑古村中的彝族博物馆,可以一览阿细人的历史,听闻关于阿细人祖先的传奇故事。
博物馆里陈列着阿细先民生产生活器具和民俗娱乐用品。馆内颜色五彩缤纷、造型不一的阿细人考究的做工服饰,处处体现着阿细人对手工艺品的精益求精。三弦、三胡、竹笛、唢呐等传统乐器虽安静的躺在那里,却仍能让人想象到阿细先民手持乐器时的潇洒与快活。虽与阿细先民相隔时空,却因此行之旅而结缘,因人、因物感受到阿细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留住乡愁,一个美好宜居的城市应该是新旧并存的。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当传统文化遇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时代的发展,只向“新”建筑看待的人们,更应探讨如何坚守民族文化,留住更多乡愁。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可邑彝族博物馆。张志喜 供
“感悟非遗文化,传承中国故事”
现代文明的加速发展,碎片化信息的扑面而来,似乎让我们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更使得传统文化陷入了需要在现代文明中“乘风破浪”的尴尬窘状。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时代的进步,需要青年合理的接班,让这些民族特色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实践队员张志喜在传承人的认真指导下,也学会了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了彝族的感觉。”他一定会勤加练习,弥补之前不会阿细跳月遗憾,并把阿细跳月在家族乃至社会上传承下去。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阿细跳月。张志喜 供
传承人告诉实践队员,为了不让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在西山地区的许多村子里面都生活着不少的传承人,有的是阿细跳月的传承人,有的是制作大三弦的传承人。而每个传承人都有自己的学徒,通过培养学徒成为新的传承人来继续传承这些文化。
种种这些,更让我们看到“国潮热”并非一时之热,“阿细跳月”也只是移动时代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的缩影。
“阿细跳月”的热情奔放、阿细人的淳朴民风是彝族传统文化“灵魂”的一部分,也同样感动着每一位来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实践队与可邑小镇的故事不会止步于此,心有所向,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