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陆续入学,校园注入新活力,对于骗子们来说似乎也看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各种传销、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校园贷等等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一不留神,会给涉世未深的校园“小鲜肉”们结结实实上一堂“大学财务安全教育课”。
近日,合肥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涉案学生多达240余人,涉案金额300多万元。时间往前推两个多月,今年8月2日,李文星事件被媒体曝光。生前种种迹象表明,他在网络招聘平台找工作时,落入了传销组织,年仅23岁的李文星生命最终画上了句号。而在去年的8月19日,被高校录取的徐玉玉因为接到陌生电话,为了接受一笔助学金拨打了“教育局”提供的“财政局”电话,按照对方“激活账户”的指令,将准备交学费的9900元打入了骗子提供的账号,后在报案回家的途中不省人事,最终不幸离世。
无实物抵押,有证就有钱,放款速度快,代办也可以……这样的短平快等特点,让某些“校园贷”在并无稳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里颇受青睐。
一方面,由于尚未就业,生活和学习费用都必须依靠家庭,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我们在一开始对金钱是没有很多周全概念的,一般情况下只知道按照平时的标准来,这样很容易导致生活费不够,陷入“月光族”的窘境,而一旦父母给的生活费用光了,因为羞于向父母启齿,有一些同学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人员甚至同学的误导,陷入某些“校园贷”的陷阱。
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中的很多人正处于人格形成期,对个人感官的重视程度要超过对自身安全的关注,加上理财意识薄弱、对网络平台上电子信息自我防御意识不强,校园贷的出现就满足了其中一些人渴望通过贷款来实现“超前消费”的愿望。一些选择校园贷的学生,最开始仅仅是为了要买一部时髦手机或者电子产品,就去贷款几千元,但是却因为自己没有相应的偿还能力,而不得不借助其他贷款平台,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导致恶性循环。除了“超前消费”的习惯,如果平时还有大手大脚花钱的恶习,那就真成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肯定不能满足其需求,校园贷的泥潭就开始朝这些人招手。
作为一个学生,我认为,要让同学们避免校园贷威胁自身的财务安全,首先需要学校层面积极行动,比如在新生入学期间组织一次彻底的风险及诚信教育,让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们知道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和安全价值。
另外还应该考虑设置相关的基础法律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们了解校园贷的法律漏洞,以及面对贷款的正确消费态度。
其次,作为家长而言,在对子女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把预防针打在前面,比如适度让子女接触一些独立生活的经验技巧,适度培养子女的理财能力,形成合理的消费观。
最后,作为学生自己而言,成年人的标准不是年龄,而是具备起码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至少应该花一些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理财知识,提高对自身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护水平。
我们大学里有个潜规则,就是大家往往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遇到事情不太愿意“找家长”“找老师”,但是遇到这类涉及财务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事情,先“找家长老师”来商量,绝对是必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各种诈骗距离自己很远,所以往往看看就算了。如果非要用生命的代价才能唤起对某种丑恶的重视,如果非要等到自己摊上了或者关注了才开始了解某种陷阱的存在,这让人感到悲凉。所以,无论悲伤,无论沉痛,如何避免悲剧重演才是更大的警醒。
学生们的财务安全,看起来似乎防不胜防,不过只要心中有法,行为有度,掌握三个基本“原则”,依然可以做到“任尔八面来风,我自岿然不动”。
一是不“贪利”,也就是不要想着占小便宜。我们从小就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掉了也不要去捡,因为本来就不是你的,不是你的,何必哄抢?何况你怎么知道那馅饼是否安全干净?所以,不管是多么大的诱惑,不管是什么中奖消息,不管是什么打折链接,自己不想占便宜,往往就是百毒不侵的。占小便宜肯定不能长久,反而可能会被利用,盘点一下被骗的各种案例,背后最多的一条教训,一定是因为贪图便宜。
二是不“欲速”,也就是不要想着迅速发财。我们从小就知道“欲速则不达”,也知道不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所以,不管是什么商务代理,不管是什么营销培训,不管是什么人生机会,你自己必须相信一切要靠实力慢慢来。很多大学生很孝顺,想为家庭分担压力,这没什么问题,但是你凭什么迅速发财?这个世界哪有唾手可得的财富?机会来得比彩票还容易,难道不需要斟酌下么?何况,大学本来就是在投资,投入时间投资未来,大学更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夯实基础,学好专业培养能力锻炼自己,如果总想赚钱养家,那真不应该来大学,直接去找份工作更容易看到收益。
三是不“轻信”,也就是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注意,这里强调是不要“轻易”相信,不是不要相信。每个成功的人生里可能都离不开所谓的“贵人”,但是“贵人”不会那么容易天上蹦下来。如果突然有一天冒出来很多老乡的老乡、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冒出来很多莫名其妙对你很热情的人,多点留神,并不过分。不管是什么签字画押,不管是什么签名确认,不管是老乡还是同学,不管是舍友还是队友,不管是给别人帮忙还是你自己承诺,只要涉及签名、身份证以及银行卡,都要慎重,因为签了名往往就是契约,就是合同,都涉及个人的财务及其他方面的安全。对于某些突如其来的坏消息,也要冷静想一下,无论是你的银行卡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收到孩子住院或者被抓的消息,都要先问一句:是真的吗?能否花两分钟确认一下?能否找官方核实一下?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在校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谬误,并不是教我们去做怀疑论者,也不是教我们生活在不信任的恐慌之中,更不是教我们整日惶惶。生活只是教我们做一个聪明的好人,不给坏人以作恶的机会,不给好人以受伤的可能,发现真善美,防住假恶丑,这才是美好生活和美好世界。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10月14日《校园防骗需要牢记“三原则”》 (作者:徐川,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财务和信息安全面前,“找家长”“找老师”不丢人》(作者:王榕,系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