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诗仙”暑期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的队员们来到了江油市远近闻名的革命烽火之地——青林口。青林口,坐落于二郎庙镇西南的小山沟里,潼江之源马阁水与另一条小河在这里交汇,是川北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至今仍保留了较完整的文昌宫、妈祖庙、南华宫、万年戏台、桥楼亭等古建筑和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木构一楼一底民居。
历史上,青林口古镇是一个革命老区,实践队队员在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了解到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下强渡嘉陵江,击溃国民党发动派的二十八军、二十九军。红九军、红三十军经剑阁进入江油青林口,并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如今的青林口,仍然可见红军当年在石碑、石柱、墙壁上刻写的大量宣传标语口号。“红军是农民的救星”“坚决反帝抗日!”“婚姻自由!”“拥护红军!”等等石碑上的文字宣语囊括宣传共产党及红军的性质、宗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恶行,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宣传拥护红军、扩大红军四个方面。
(图为实践队队员阅览思考石碑上的文字宣语 通讯员 黄培 摄)
此外,实践队队员还来到了青林口一处重要的红军遗迹——红军桥。据悉,红军桥原名“合益桥”,红四军转移时,一名留下的女红军被敌军俘虏后,在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于合益桥上,为了纪念那位女红军,该桥在被正式更名后,桥上风雨楼也挂上了“红军桥”的匾牌。如今,桥头上“拥护红军”、“坚决反帝抗日”、“红军是穷人的救星”等标语、石刻还清晰可见,历经沧桑的红军桥和那些朴实无华的红军碑在无声地向后人述说着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红军桥前合照 通讯员 黄培 摄)
青林口古镇还有一座铁索桥——潼江忆渡,潼江忆渡原名潼江义渡,为方便潼江两岸居民过河,常年设有供义务摆渡的竹筏小船。一位恐高的实践队队员克服内心恐惧,颤颤巍巍走上永济桥,踏上桥面上的木板,虽因时代久远而感到有些许松动,但走在上面却是无比安心,短短128米的路程足以让实践队队员感受到诗中咏赞的:“云楼锁水镇潼江,神笔桂林张三丰,圣地善斋青云路,古镇青林在画中。”的美丽意境。
(图为全国最大的红军墨写标语“红军是中国民族和劳动民农的救星!” 通讯员 黄培 摄)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们被一座造型美观大方、宏伟壮丽的建筑——火神庙所吸引,队员们驻足停留,庙中栩栩如生的塑像、雕刻、绘画都显示出了建筑技法的精湛。火神庙内留有清、民国时期石碑十余通,其中七通石碑刻有当年红军留下的大字标语,实属珍贵文物,因此火神庙对红军革命史也具有重要意义。绕道火神庙背后,实践队发现一棵棵柳树上挂有许多红字符,走近一看,字符上写的都是人民们对国家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于此,实践队队员抽出书中携带的学院书签,作为环境人自豪的将其挂在柳树稍上,上面写的“爱环境 志环保 同呼吸 共奋进”的标语也表达了实践队队员们的美好心愿。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许愿树上挂上书有“爱环境、志环保、同呼吸、共奋进”的书签 通讯员 黄培 摄)
随后队员们还参观了古镇活佛寺、黄鹤寺、青华观、以及湖广填四川时在此建立的五省会馆等,了解了这里的非遗申报项目高台戏以及红军草鞋。据了解,现在的青林口主要以水果种植为发展突破脱贫攻坚,“青林口百花桃”在整个绵阳江油地区都十分有名。依环境学子理念,实践队又走访农户家中发放了农村环保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以提升本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的了解。
现在青林口街道上虽显冷清,可这里却是红军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生命的地方。古镇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宽而幽静。这里有古老的松树、青翠的扁柏、婆娑的菩提,掩映古镇的翘角楼尖。古镇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宽而幽静。这里有古老的松树、青翠的扁柏、婆娑的菩提,掩映古镇的翘角楼尖。这里有红军的步伐,也有中国站起来的故事!( 胡文可 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