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峭的半山坡,浓雾弥漫,一个瘦高的女孩正背着一位老人在路上行走。这个女孩就是李小燕,今年17岁,是仪陇县仪陇中学的高一学生。她生活在一个特殊家庭。父亲外出打工致残——右腿截肢,行动不便。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病情不定时复发。奶奶年老体弱多病,仍要坚持劳动。即使生活困难,小燕依然阳光开朗,活泼热情,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
在小燕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不得不带着长期患病的母亲在成都打工——开三轮车。随后,两个姐姐也外出打工。家里就只剩下小燕和奶奶两个人。老人年逾七旬,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肺气肿、骨质增生等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这时起,小燕既要勤奋读书,又要照顾家庭。
上初二的一天,小燕和往常一样按时回到家,但这次奶奶却没有在家门口迎接她,反而躺在床上呻吟不止。她扔下书包跑到奶奶的床边问询情况,奶奶怕小燕担心,没有告诉实情。但小燕看到奶奶痛苦的表情,猜想奶奶一定病得不轻,于是她扶起奶奶,为她穿好衣服,准备带她去看病,哪知道,奶奶根本不能走动,小燕没有多想,背着奶奶就直奔乡卫生院。医院距家有5公里左右路程,屋后的村道公路还未硬化,车很难开进来。14岁的小燕,背着体重近40公斤的奶奶,每走10米左右,就要休息一下。一路上不知道歇了多少次,5公里左右的路,祖孙俩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经检查,奶奶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医院治疗了几天,奶奶能勉强走路了,但医生说老人再也不能干重活了,只能在家休息。由于心疼奶奶,从医院回到家后,小燕就坚决不准奶奶劳动,只让她卧床休息。每天,小燕把药送到床边,把饭端到奶奶手中。晚上,和她睡一起,方便给奶奶搽药、按摩、捶背。此后,小燕都会定期背奶奶去检查,一背就是4年,一次次往返在5公里左右的泥巴路上……如今,她已经适应了奶奶的重量,习惯了用稚嫩的双肩扛起照料奶奶的重担。
为了让父母在外安心打工,小燕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奶奶。上初中时,她每天都会利用中午和下午休息时间,两次回家看望奶奶。周末,她要扛上锄头走向菜园,挖地,开窝,播下蔬菜种子。或者挑着农家粪,在田坎地埂上颤颤悠悠地行走,给正在生长的蔬菜施肥。有成熟的蔬菜就要采摘回家,让奶奶吃上鲜嫩可口的时令蔬菜。她要为奶奶换衣服,洗衣服,让奶奶穿得干干净净;为奶奶洗头、洗脚、剪指甲、擦身子,让奶奶一身清清爽爽;还要为奶奶准备一周的生活,比如打米、捡柴、挑水等等。闲下来时,小燕还会给奶奶捶捶背、揉揉肩,讲讲学校里的新鲜事,逗奶奶开心。
一个周末,奶奶和小燕聊天时,说起了朱德故里,向往之情溢于言表。原来,有一位邻居赶了一趟马鞍,游览了神奇秀丽的朱德故里,向奶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见闻,让奶奶好生羡慕。奶奶一生没有出过远门,只是赶过乡场,虽说对朱德故里早有耳闻,马鞍镇距离思德乡仅20公里,但奶奶至今没有去过。小燕心想:我一定要帮奶奶实现这个愿望。暑假到了,小燕要带奶奶去参观朱德故里,奶奶因为考虑自己行动不便不愿去,小燕没有犹豫,宽慰奶奶说:“我就是你的双脚,我背你去!”“可是车费哪里去找呢?”奶奶叹气说。小燕告诉奶奶:“在期末考试中我考了第一名,获得了200元奖学金。”小燕和奶奶都开心地笑了。于是小燕不顾酷热难耐,背着奶奶到公路上去乘车。在景区,小燕给奶奶讲历史故事,拍照,朱德故里景区优美的风光让奶奶的脸乐开了花。在小燕的照料下,奶奶的精神和身体越来越好,有时还能帮小燕分担点家务。在奶奶的心里,这个孙女儿就是自己的“开心果”。
小燕不仅细心照顾奶奶,而且学习从不松懈。经过努力,她考取了县城最好的高中——仪陇中学。进入高中,学习任务更重,但小燕对奶奶的关爱从未减少。每个月放假回家,她会帮奶奶准备好一个月的生活用品,备足大米,砍好柴,把菜都浇灌好。现在的小燕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好,二是希望自己能考上好的大学,将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一肩背亲情,孝心传永恒;美德无价宝,大爱系祖孙。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心愿。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一次轻轻地捶背,小燕把对奶奶的爱装在心中,用无言的行动践行着中华传统美德,用爱心谱写一曲孝心赞歌。